多少张养老服务床位才“不亏”?

发布时间: 2018-06-18

最近参加一个与老年服务相关的专家沙龙,会上有金融界的朋友在发言中提出:用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显示,如果把服务当作养老产业的全部,肯定是要亏损的。因为服务机构的收入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,而支付的人工成本则一直会上涨。

我对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:现在常常见到老年服务机构反映经营困难,实际上他们当然也确实不易。但是,还有一个普遍现象:国内大量的老年服务机构已经经营了很长时间,而且发展势头还不错,这些机构通常还不到资本市场上去融资。现在较为常见的有5年上下的,但也有经营了10多年乃至20年以上的。如果肯定亏损,那么这些机构是怎么存活下来、发展起来的?

对于这个问题,平心而论,我认为金融界的朋友往经济模型中采用的数据可能有误。从现象看,现在“经营亏损”叫得最响的机构往往是险企、房企办的老年机构,这些机构都是以“高档”为旗帜,收费当然也不菲。但是在中国,高档机构的市场是相当有限的。真正的富裕阶层,完全可以花钱请专业人员到家中服侍老人。至于硬件设施,他们的豪宅加以适老化改造,至少不会比老年机构差。当然,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在政绩冲动下以“大型”为标榜的政府办老年机构,一个老年机构常常拥有几千张乃至上万张床位。因为各种原因,上述两类机构空床率常常很高,因此其经营亏损也是可以想见的。

有研究表明,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服务机构的规模以50500张床位为好,其中最优的规模是100350张。规模适当的机构,只要用心提供服务,入住老人达到80%以上,即可以赢利。一般来说,能达到58%,好的在1215%。从收费档次看,目前中低档比较适合。将来长期照护保险发展起来后,服务付费有了保障,则逐步淘汰低档,基本转向中档。按目前的价格看,一线城市中档的老年服务机构收费在60008000元,二线城市在5000元上下,三线、四线城市可能也要3000元左右。

从以上对老年服务机构的认识误区,又联想到其他相关的模模糊糊的种种说法。民政部的《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》表明:2016年,各类养老床位合计730.2万张,平均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1.6张。有媒体在报道时用的标题是:“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超2.3亿人,养老床位仅730万张”。在这个标题中,最惹眼的应该是这个“仅”字。因此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:在当前中国,730万张床位究竟是否胜任敷用?

最近国内有专家组团外出考察发达国家的老年服务和长期照护,回来后表示大受启发:原来发达国家的老人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都住在老年机构里,而是98%都住在家中。其实对于长期研究老年服务的学者来说,这并非一个重要发现,因为当前国际上倡导的就是“原址安老”。譬如为公众熟知的源于上海的“9073”或源于北京的“9064”,其中的“3”或“4”,即3%4%的老人会居住在老年服务机构,这是以相关的研究作为基础的。

那么,谁需要入住机构,谁毋需入住?按照国际经验,真正需要入住老年服务机构的是失能老人,尤其是完全失能老人。根据国内国外关于失能老人的研究,完全失能的老年人的比重应该在3%左右。按照2016年中国老年人口2.31亿人计算,是693万人。所以,如今的730万张床位,如果都适用的话,应该正好满足需要。

但是,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,如今的730万张床位是否都是适用的?稍加注意,会在前述公报中发现,其中有323万张是“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”的床位。所以,可以说将近一半的床位数,是很有水分的。在余下的400万张左右的床位中,又有一半是农村敬老院。兴办农村敬老院的宗旨是“集体供养”农村中“五保老人”或“孤寡老人”,所以并不强调收养失能老人。剩下的200万张床位,大约136070万张床位属于政府办的老年福利院,多数福利院有一个特点:只愿收养健康老人,不愿收养失能老人。所以,最有可能收养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失能老人的床位,只剩下民办老年服务机构的130140万张床位。当然,还要除去一部分“高档机构”的床位。这就是中国老年服务机构床位数的实情,保守估算,真正为失能老人服务的床位应该在130180万张之间。(来源于中国社会保障学会)